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一)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
  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都有哪些好的教学案例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案例分析 范文 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一)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 句子 ,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 文章 ,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 方法 ,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教学 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 语文学习 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二)
  一、案例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 短语 、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
  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结果如下: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 想象力 的安塞腰鼓”
  ……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
  一番交流之后,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有”,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 说说 吗?
  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
  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
  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
  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
  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
  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
  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
  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自然、贴切。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 教学方法 。
  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 自我评价 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 教育 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靠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2022-06-18
qqmate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5-24 15:56: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范文(一)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

  •  青柠姑娘17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案例分析(一)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文章 ,关于这篇课文的学法、教法,也有很多很多的教案、学案以及分析文章,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本来只有虚心学习的份,哪还敢在这个领域说三道四。但是,我上完这堂课,还是有一些话不吐不快,所以就写了下来。 上课之后,本来一切...

  •  刘老师的每日回答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

  •  远景教育17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

  •  翡希信息咨询 举一案例,说明语文教师怎样应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或教研的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心理学原理,特别是针对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指导教育、教学或教研。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案例背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注意到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性以及与之相伴的矛盾性特点。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情感与主旨,该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原理...

球球范文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范文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WEN.QQMATE.CN - 球球范文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