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当年,孔子开着私家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看见一小孩在大道上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下车询问:“小帅哥,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都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
《三字经》中有哪些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当年,孔子开着私家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看见一小孩在大道上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下车询问:“小帅哥,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都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xiàng tuó)。”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什么水里没有鱼?什么门没有闩(shuān)?什么车没有轮?什么牛不生犊?什么马不产驹?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什么女人没有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枝?什么城里没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闩,人抬的轿子没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2019-05-10
苏洵发愤:出自《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2019-05-10
《三字经》中记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宋朝的文学家苏洵,号老泉,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他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读书。2019-05-10
负薪挂角:出自《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2019-05-10
韦编三绝--孔子(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编蒲抄书---路温舒(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苏秦刺股---苏秦(头悬梁 锥刺骨 彼不教 自勤苦), 孙康映雪---孙康,车胤囊萤---车胤(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李密挂角---李密,买臣负薪---朱买臣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苏洵发奋---苏洵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2019-05-10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从前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一位七岁神童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圣贤,还这样不耻下问,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宋朝赵普(曾任中书令后任宰相)好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的学习,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传为美谈。(赵普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祖赵匡胤治天下,又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宗治天下,辅佐两朝国君施政皆以《论语》,可见《论语》之可贵)。2019-05-10
“彼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西汉时的温舒,家贫无力买书,于是利用牧羊时编织蒲草,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西汉时还有一位公孙弘,削竹子做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们虽然无钱买书,却能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晋朝人孙敬,非常勤奋向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古人无论男女,均为长发),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战国时的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的,全是自动自觉的,为的是奋发图强。2019-05-10
囊萤映雪,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同时期还有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汉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却常常利用砍柴的空档读书,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诵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日为人放牛,却仍一心向学,常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他们为了工作谋生虽然身体劳苦,依然艰苦卓绝的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2019-05-10
【赵普夜读】:出自《三字经》“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宰相,一生喜爱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一进门,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赵匡胤见他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在这本书中。我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他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201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