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作为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出处人物,其故事记载于《晋书·陶潜传》。这一成语源自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的毅然辞官。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其仕途生涯充满了时隐时仕的抉择。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踏上仕途,担任了彭泽县令一职。然而,这段为官经历却因一...
总的来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他的高尚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