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的典故:最早的说在中国商夏时期,有一位叫匡俗先生的人,跑到庐山上学道求仙。有史书记载称称匡裕,字子孝,也有人说称为匡俗。但是大家普遍比较认可,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据说,这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这里寻道求仙的事情,被当时朝廷所知晓。传说他是大才之人,周天...
综上所述,“匡庐奇秀甲天下”中的“匡”不仅是一个地名,还承载着一段历史典故,是庐山别称“匡庐”的由来。
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际,又传为 周武王 时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 南障山 。故世称 南障山 为 庐山 、 匡山 、 匡庐 ,尊 匡俗 为 匡 神。 丰子恺 《庐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经在这里隐居。”参见“ 匡神 ”。
【典故出处】:李白 《庐山谣》:「 庐山秀出南斗旁, 屏风九叠云锦张。」 【成语意思】:叠:重叠。屏:屏障。比喻瀑布高远的气势。 【通用拼音】:jiǔ die yun ping 【拼音简写】:JDYP 【使用频率】: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例句】:庐山瀑布九叠云屏,景观壮丽。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