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面临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我们既不能自满于过去的辉煌,也不能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因此,报告强调:“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8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面临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我们既不能自满于过去的辉煌,也不能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因此,报告强调:“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古文化常识严重缺乏。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存在不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的课题。
二、拟解决关键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二期课改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之材。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国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如“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设在武汉大学的国家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多个研究机构,办有《人文论丛》年刊。它发挥武汉大学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各学科的传统优势,形成了以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现任中心主任为著名文化派史专家冯天瑜教授。国内对“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将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为本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通过《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五、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学生。
六、研究内容:“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二期课改新理念下”的一种研究,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初步成果:1、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把走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应试能力。a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走近古诗文”方案——1)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2)教育口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活动的具体途径和原则3)三个原则: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朦胧理解即可,即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学生读经诵典;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