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们是一个大的群落。他们共同生息,把生命牵系在一起。可不知何时,有一股黑散的风沙却吹散了这样一个祥和的群落,扯断了紧紧牵系在一起的那条绳子。那是什么?那正是恶言之风!所谓恶,即使人厌恶。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原本和谐无争的社会逐渐被一点点吞噬。也在冥冥之中曲解了“...
求一篇关于建平安武胜,促和谐社会的600字作文
和谐语言,社会和谐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奇迹,也是一种源于在原始森林最本能的求生欲望。人类像是被理所当然的诞生在仿佛已经为他儿存在的世界里。起初,他们是一个大的群落。他们共同生息,把生命牵系在一起。可不知何时,有一股黑散的风沙却吹散了这样一个祥和的群落,扯断了紧紧牵系在一起的那条绳子。那是什么?那正是恶言之风!所谓恶,即使人厌恶。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原本和谐无争的社会逐渐被一点点吞噬。也在冥冥之中曲解了“铿锵有力”、“幽默”这两种词汇的含义,认为只要够深层,揭老底,才是真的幽默。只要够尖锐便比更有力好上一百倍。可这种理论始终还是站不住脚的。结果也必然会如老子所说“处众之之所恶,故几于道。”也会另原本探入你生活的友人脱离。这也是为何会有“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谓善,即良好、友好。孔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语言是人沟通的媒介,是一个人道德优劣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文明古国”的王冠,并璀璨了数千年。诗经、楚辞、汉赋、元曲语言华丽,奔放,让人至今也容于亲近。这是善言的魔力。然“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定与之议也。”礼仪之邦不会恶言以对贼寇,而将其纳入心海。可,现如今两者却如倾斜的翘板,失去了原本永恒的平衡。是的,原本和谐无睁的社会被一点点的吞噬。可我们还需要和谐,因此,注定将会有种力量将那翘板持平。这种力量,便是人类自己共同的利益,迫使他们去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恶与言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擦去仇恨的眼泪,原谅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日本。亦是恶与善言和谐,使更多曾相互仇恨的国家建起一座座和平桥梁。语言,是联系一切的纽带也是分割一切的尖刀。人类的发展如同我们生活中的交流,只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世界将会更加和谐.望采纳,谢谢!2013-03-30
新探索 新开拓 新跨越
——构建和谐社会、力促科学发展之三
近年来,让老百姓高兴满意的事情接踵而至:
我国第一个绿色GDP核算报告9月7日问世,以价格化的形式计算出环境污染损失和虚拟治理成本。尽管这一成果还是阶段性的、初步的、探索性的,但它必将激励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地处理环境、生态和资源的关系。它也预示着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用以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幸福指数”,已经摆上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议事日程。北京将推出一套幸福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之中;深圳已经制定出该市的“和谐深圳评价体系”,囊括了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关爱、社会安全、生态文明6大指标;由上海市政治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制定研制的“和谐社会指数”,今年初也已经成功通过测试。
还有,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所有这些,都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下涌现出来的新气象、新成果、新举措。它们也正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生动诠释和伟大实践。
观念更新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战略思想,又是重大理论创新。创新理论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带来观念的变革,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观念更新是需要引导的。而健康向上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观念一旦形成,又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基础。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建芳认为,伴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我们党的治国理政观念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家庭观、社会发展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创新,以及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文化等一系列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带来执政党和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我们的社会生机勃发,我们的人民活力四射。
学者们分析,观念更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人本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高价值理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这在我们党的重要文献中是第一次。学者们认为,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和以官为本位的封建主义残余的根本否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此后,胡锦涛同志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求社会公民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见物不见人、盲目追求GDP的政绩观的否定,是树立正确政绩观、权力观、群众观、人才观的基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观念变革的“总开关”。
公平观。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平等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第一次分配要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的重要讲话中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总要求中一个重要方面。学者们指出,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科学公平观的确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引发了价值观、发展观、利益观等一系列观念的变革。2013-03-30
待续(此处省略598个字)2013-03-30